昨天下午,北京地铁运营公司举行国企开放日活动,记者探访了北京地铁公司打造的“下一代地铁实验室”,还实地体验了一些未来地铁中智慧化场景与服务。
据介绍,未来乘坐地铁出行时,乘客将能发现更多的智能化应用,其他公共交通的动态信息也可在地铁内看到,还有机会通过北斗定位实现地铁站内的导航;借助科技手段的加持,地铁运维也将更高效,在打通外部交通数据后,北京地铁的“智慧大脑”也更具有预见性,可以更加精准地统计并预测客流量,据此动态调整运营安排。
打通外部交通数据,让北京地铁“智慧大脑”更具有预见性
地铁每天有多少乘客?一会儿可能还要来多少乘客?这些可能是地铁运营企业最想弄明白,但又充满挑战的问题。
昨天下午,在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组织的国企开放日活动上,北京地铁技术创新研究院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文飞告诉记者,当下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技术来建设智慧地铁,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些问题正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8月29日,北京地铁运营公司举行国企开放日活动。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地铁作为城市轨道承载着大量的客流,但和铁路这样的轨道交通又存在本质区别,因为铁路运营部门可以根据售票量来预测客流量,而地铁则很难提前知晓每天会有多少人来乘车,因此我们也是搭建了北京地铁的‘智慧大脑平台’。”白文飞告诉记者,通过对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如今已经不仅能反映出实时的客流情况,还可以具体到每趟列车的满载率情况,甚至具备了对未来客流的预判能力。
为了让北京地铁的“智慧大脑”更具有预见性,北京地铁通过与其他交通部门、交通行业进行数据打通的形式,接入更多的外部交通数据信息。
记者在北京地铁公司的“下一代地铁实验室”内看到,这里密集分布着众多电脑和大屏幕,上面动态展示着北京地铁的运营情况和实时数据,在一张线路图上,红、黄、绿色的“小方块”对应着一列列地铁列车,颜色则标识着不同的满载率。除了地铁系统自身的数据,外部交通的数据也能随时查看得到,只需要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调出任意地铁站点周边800米范围内的实时的公交的信息、共享单车的信息,以及周边停车场的信息。
白文飞告诉记者,信息的掌握程度也决定着地铁运营调度的精准程度,地铁运营单位可以根据实时客流和预判客流及时调整运力安排,一旦出现突发性大客流或极端天气时,系统也能实时调整并触发报警,提醒运营单位应及时增加运力。
在国企开放日活动上,北京地铁展示了“下一代地铁实验室”的建设情况。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在试点车站还可查看接驳公交还有多久到站
这些外部交通信息的内容除了可供北京地铁的运营决策者灵活调整运力安排外,也具备一定程度上对外发布的可能,甚至连机场航班的信息也都能在地铁内实时看到最新消息。
记者了解到,这套系统已经在北京地铁首都机场线的部分车站进行了试点和推广,“以前我们向乘客发布的信息都是静态的,这些发布的信息内容有限,对于乘客的出行引导有时候也不能十分便利,现在发布的信息正日趋多元。”白文飞告诉记者,比如现在他们就可以在站台上发布即将到站的每一列车的每一节车厢内的拥挤情况,能够让乘客提前掌握乘坐哪一节车厢最舒服。
据介绍,目前,北京地铁已经在首都机场线上进行了深度试点,将系统与首都机场的相关系统打通,乘客在乘坐首都机场线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大屏幕实时掌握即将要乘坐航班的动态信息;车站还可以向乘客发布与轨道交通接驳的即将到站的公交车信息,方便出行者实时掌握其他公共交通的情况,比如首都机场线东直门站,就已经将车站周边公交的信息进行实时发布,乘客在出站过程中就能看到将要接驳的公交车还有多久到站。
现场展示了智慧化的地铁车厢,车内应用了多种新技术。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可及时上报突发情况
在地铁车站和车厢内,每天都要迎来送往许许多多的乘客,人流密集,地铁的运营者们也要面对许多突发的情况,为了让运营单位能实时掌握车站、车厢内的情况,北京地铁还正在试点一套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它不仅能统计车厢内的拥挤度,一旦车厢和站内出现乘客摔倒、追逐等突发异常情况时,系统也都能自动进行识别,并将信息及时报告给运营单位,提醒工作人员现场处置。
“目前这套视频系统正在地铁双井站和首都机场线的东直门站进行试点应用,可以改变被动接报的局面,能主动发现突发情况,并及时处置。”白文飞说。
昨天下午,记者在“下一代地铁实验室”的模拟场景下看到,每一位进入实验区域的人都被视频设备精准地识别,并判别“乘客”当前的状态,还可以统计出车厢内的总人数,以反映拥挤度,为了更加直观地进行模拟展示,实验车厢内还用上了不同颜色的灯光对应不同的拥挤度程度。记者注意到,当人员都集中到车厢内,灯光就变为红色,人员密度较小时,则呈现为舒缓的绿色。
北京地铁运营公司正依托“下一代地铁实验室”开展系列科研和测试,以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未来将探索借助“北斗定位”为乘客提供地铁站内出行导航
记者了解到,北京地铁还首次将北斗定位系统引入到地下,帮助解决地下定位的难题。
“地铁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非暴露空间运输系统,地下的精准定位一直存在困难。”白文飞表示,应用了这套平台之后,运营单位就可以对处于地铁空间的关键人员、关键设备的情况实时掌握,一旦出现需要及时调度的情况,便可以第一时间准备找到人员和设备。
除此之外,随着北斗定位技术在北京地铁的推广,北京地铁还期待能使用这项技术为乘客提供更精准的导航服务。在乘客的出行中,导航已经成为非常关键的出行工具,特别是在封闭的地下空间内,出入口众多,乘客一旦走错路,折返绕行会浪费较多时间。未来,通过北斗定位在北京地铁内的深入应用,乘客就有机会在地铁站内也能顺畅地使用出行导航,出行也会更加便利。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张牵 校对 陈荻雁